关爱血管健康
10月13日
“世界血栓日”
“从头到脚,掌握主动:预防血栓,守护健康”
为提升公众对血栓的认知,推动早期预防与规范治疗,每年10月13日被定为“世界血栓日”,2025年10月13日是全球第12个“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头到脚,掌握主动:预防血栓,守护健康”。
1
血栓的分类与典型症状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凝结成的固体块状物,会阻碍血液正常流动。根据发生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常见类型为深静脉血栓(DVT),若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可能引发肺栓塞(PE),危及生命。
●动脉血栓:常出现在冠状动脉、脑血管等部位,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中风)等急性病症。
典型症状
不同部位的血栓症状不同,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疼痛,按压小腿后侧有压痛,皮肤可能发红、温度升高。●肺栓塞: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头晕,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休克。●动脉血栓(如心肌梗死):突发胸痛、胸闷、大汗淋漓;若发生在脑部,则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偏瘫等中风症状。
2
血栓的去处与导致的常见疾病
血栓形成后,根据其发生部位和特点,主要会引发两大类疾病:
01 动脉血栓:
堵塞关键动脉,引发组织坏死
动脉血栓通常是在血管损伤处(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的,它结构紧实。一旦脱落,会顺流而下,堵塞更细的动脉。
● 堵塞部位:
心脏、大脑或四肢的动脉。
● 导致的疾病:
· 心肌梗死:血栓堵塞心脏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 脑卒中(脑梗):血栓堵塞脑部动脉,导致脑组织坏死。
· 下肢动脉缺血:堵塞腿部动脉,导致腿部剧痛、发凉、苍白,甚至坏疽。

02 静脉血栓:
引发回流障碍,导致淤血肿胀
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下,结构相对松散,更容易脱落随血流流动。
● 移动路径:
脱落后随血流回到右心,再被泵入肺动脉。
● 导致的疾病:
· 深静脉血栓(DVT):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表现为单侧腿部肿胀、疼痛、发红、皮温升高。
· 肺栓塞(PE):这是最危险的情况!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会引起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猝死。
DV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3
高危人群
血栓是“沉默的杀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1.久坐族:办公室白领、长途司机、高铁/飞机旅客,连续4小时不活动,血栓风险显著增加。
2.术后/卧床患者:手术、骨折或重病卧床者,因活动减少,血栓风险骤增。
3.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孕妇血栓风险是普通女性的5倍;更年期女性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也需警惕。
4.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患者血管内皮易受损,血液更黏稠。
4
科学防栓
避免久坐不动
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概率。建议在生活中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使用电脑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起身活动。

走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又强身健体,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习惯拒绝躺平
避免久卧或久坐,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下床活动肢体。如果实在感觉不适,或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在床上进行屈伸膝关节和踝泵运动。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避免血液瘀滞而形成血栓。
稳住血压
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血压控制得越早,就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
健康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帮助预防血栓的形成。应戒烟、戒酒、合理饮食、不熬夜、适量运动。可多进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高盐、高糖、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警惕信号!!
如果出现单侧腿肿痛、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晕厥或心梗、脑梗的前兆(如一侧肢体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请立即就医!时间就是生命。
日照市康复医院急诊急救实行24小时值班服务,当您遇到紧急情况时,请拨打急诊电话:7931120,我们将全力提供急诊服务,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