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节,金黄的蟹黄、鲜美的蟹肉让不少人垂涎欲滴。但对于家里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老年人来说,面对这道秋日美味却犯了难:吃吧,怕影响血压、血糖和血脂;不吃吧,又实在抵不住诱惑。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三高患者秋天到底能不能吃螃蟹,以及吃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儿。

三高老人不是“绝对不能吃”,要“慎吃”
很多人觉得三高患者就得跟螃蟹彻底划清界限,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绝对。螃蟹本身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虽然不低,但大部分是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只要控制好量,三高老人也能少量品尝。
不过,“慎吃” 的前提是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病情控制稳定,比如血压长期维持在 140/90mmHg 以下,血糖空腹控制在 7.0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在 10.0mmol/L 以下,血脂各项指标也在正常范围,没有近期波动或并发症发作;二是食用量严格控制,建议每次只吃一只中等大小的螃蟹(约 100-150 克),而且一周最多吃 1-2 次,不能像健康人那样一次吃两三只。

另外,吃螃蟹时要优先选择蟹肉,少吃蟹黄和蟹膏。因为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每 100 克蟹黄胆固醇含量可达 400 毫克以上,而三高患者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建议控制在 300 毫克以下,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吃多了螃蟹,对三高患者危害可不小
PART.01
血压飙升,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螃蟹属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尿酸升高会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是本身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吃多了螃蟹可能会出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血糖波动,影响病情控制
PART.02
螃蟹的蟹黄和蟹膏中含有较多脂肪,脂肪摄入过多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即使是只吃蟹肉,过量食用也会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间接影响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
PART.03
血脂升高,加重血管负担
前面已经提到,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极高,过量食用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这些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加重血管狭窄,增加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螃蟹的烹饪方式也会影响血脂,比如油炸、红烧螃蟹比清蒸螃蟹含有更多油脂,更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消化不良,引发肠胃问题
PART.04
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就比较弱,螃蟹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吃多了容易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如果螃蟹不新鲜或未彻底煮熟,还可能携带细菌和寄生虫,引发急性肠胃炎,对身体虚弱的三高老人来说,后果可能更严重。
三高老人吃螃蟹,记住这四个知识
如果三高老人病情控制稳定,确实想吃螃蟹,一定要记住以下 4 个知识,最大程度降低健康风险:
01
选择新鲜、健康的螃蟹
购买螃蟹时要选择外壳坚硬、活力十足的鲜活螃蟹,避免购买死蟹或不新鲜的螃蟹,因为死蟹容易滋生细菌,产生组胺等有害物质,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02
采用清蒸的烹饪方式
尽量选择清蒸螃蟹,这种做法能最大程度保留螃蟹的营养,而且不额外增加油脂和盐分。避免油炸、红烧、麻辣等烹饪方式,这些做法会增加油脂和盐分摄入,不利于血压、血脂控制。
03
搭配清淡的蔬菜和主食
吃螃蟹时可以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芹菜等,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同时,要搭配适量的粗粮主食,比如燕麦、玉米、红薯等,避免只吃螃蟹不吃主食,导致营养不均衡。
04
吃完螃蟹后检测指标
吃螃蟹后 1-2 天,建议监测一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看看是否有明显波动。如果出现指标异常,下次就不要再吃螃蟹了;如果指标稳定,以后也只能偶尔少量食用。
总之,十月螃蟹虽美味,但三高老人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做到 “能吃的少吃、不能吃的不吃”,才能在享受秋日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最后,也提醒家里有三高老人的朋友们,多关注老人的饮食健康,帮他们把好 “入口关”!
消化康复科
日照市康复医院消化康复科配有奥林巴斯290电子胃肠镜、幽门螺杆菌检测仪(呼气试验)等先进设备,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解除病人对内镜检查的恐惧及痛苦,对消化道肿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科室常规开展消化、内分泌系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对食管炎、慢性胃炎(萎缩性)、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肝病、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肿瘤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咨询电话:7931133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