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为自己拿起筷子
清晨,康复诊疗中心的PT大厅里,王大叔(化名)正在接受系统训练。他因脑卒中导致右侧偏瘫,目前右上肢无法主动抬起,右手丧失抓握功能,右下肢支撑力弱,无法独立站立和行走。一旁的家属神情忧虑,自他发病以来,整个家庭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医生,我们都按您说的做了,可他的胳膊和腿,什么时候才能动起来……”这样的问题,康复治疗师经常听到。患者的急切源于对功能丧失的担忧,家属的焦虑则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这些,我院康复诊疗团队始终以科学、系统且耐心的治疗作为回应。
患病初期,王大叔女儿曾四处查阅资料,甚至寻求各种偏方,期盼能有“特效方法”让父亲迅速恢复。其实,这种迫切的心态是许多患者家属的真实写照。他们理解“时间就是大脑”,但往往对康复的长期性和科学性认识不足,误将康复简单理解为“多活动”或“多走路”,反而可能诱发异常的痉挛模式,影响恢复进程。
康复治疗师袁兆洋在接诊王大叔后,并未简单安慰“别着急”,而是先进行了系统评估,随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并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大脑受损后,原本指挥运动的神经通路中断了。康复治疗并非单纯训练力量,而是通过大量正确、重复的信号输入,促进大脑重塑新的神经连接,这一机制称为‘神经可塑性’。我们采用的反复促通技术,正是基于这一原理的有效方法。”
治疗过程中,袁兆洋为王大叔设计了针对性训练:


通过叩击患者肩关节前方肌肉,并同步给予语言引导:"王大叔,想象你的手要向前伸,对,就是这种感觉!" 利用本体感觉与神经叩击的双重刺激,反复诱导患者完成肩关节前屈的微小动作。
针对手腕和手指伸展困难的问题,袁兆洋辅助王大叔完成正确伸展动作,引导其保持姿势片刻后放松,每组重复50次,每日进行多组,以强化运动记忆。
指导家属在病房中协助王大叔进行功能性训练,如尝试用患手扶住杯子、抓握软球等,将康复融入生活,提高训练频率。
坚持是康复过程中最不易也最关键的环节。经过一周、两周,乃至一个月的系统训练,王大叔的状况逐渐出现改善。
接近两个月时,他的右侧上肢和右手开始出现自主运动,能够完成简单抓握,并可以自行进食部分食物。右下肢力量也有所增强,能够独立站立,并在家属监护下短距离行走。看到父亲的进步,女儿感激地说:“谢谢您,袁老师,是您让我们重拾希望,也让我父亲重新获得了好好生活的勇气。”



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核心在于“反复”与“精准促通”。该疗法强调由治疗师根据患者残存的微弱运动功能,施加精准、高频的重复性动作刺激,包括被动、辅助或主动等不同模式。其治疗机制在于通过高强度、正确模式下的重复训练,有效利用和强化神经可塑性,促进受损大脑功能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
偏瘫患者的康复之路,是一场患者、家属与康复治疗师并肩作战的马拉松。患者的急切与家属的焦虑,是推动康复的动力,也需要科学的引导来转化为耐心。反复促通疗法,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将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中最朴实无华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重复。它告诉我们,对于受损的大脑,最深的诚意莫过于千万次不厌其烦的正确呼唤。正是在这声声呼唤中,功能的火种得以重燃,生命的尊严得以重建。

日照市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
康复治疗师
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从事物理治疗方向工作六年。曾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进修学习Bobath技术、FM意大利筋膜疗法等技术。2024年取得县级健康教育竞赛个人三等奖,2025年取得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国际认证、市级医养结合康复技能竞赛(物理治疗组)个人三等奖。擅长运用循证评估与个性化治疗方案,融合手法治疗与运动康复,专注于解决运动损伤及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 上一篇:这个假期,将对父母的关心落到实处!
- 下一篇:佳节逢寿辰,温情暖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