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的惊险一步 被医生精准拦下!
医生的敏锐洞察,
是守护患者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一次关键的发现,
为她按下了疾病的“暂停键”

冠
看似普通的“胸闷”,背后却隐藏着心脏的无声“警报”——49岁的刘女士(化名)近一年来总感觉活动后胸闷,最近症状加重甚至还出现了明显的胸痛。她鼓起勇气走进医院,本打算找医生开点药缓解一下,却意外推开了一扇通往“心脏健康”的大门。
多年未规范控制的高血压、偶发的血糖增高……这些患者自己并未过分在意的“小问题”,却引起了心脏康复科医生的高度警觉。经过详细评估,医生建议刘女士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然而结果揭示了刘女士胸闷胸痛的真相:一根心脏的重要血管——回旋支,已经出现了60%的狭窄。
这个发现来得正是时候,通过一套精密的“组合拳”——抗血小板、调脂、扩冠等综合治疗,她的胸痛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更重要的是,这次及时的干预,为刘女士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健康危机。
刘女士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冠心病诊断过程。作为中年女性,她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9年未规范治疗、偶发血糖升高,以及活动后胸闷和近期胸痛的症状。
这些指征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决定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是诊断冠脉疾病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位置。
检查结果显示刘女士的回旋支(心脏重要血管之一)中远段有60%狭窄,TIMI血流3级(表示血流基本正常但血管存在明确狭窄)。这一发现解释了她的症状,也为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
针对刘女士的情况,心脏康复科团队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抗血小板治疗: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堵塞风险
• 调脂治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斑块
• 扩冠治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该治疗方式适合于血管狭窄程度较轻(通常低于70-80%)、血流仍然通畅的冠心病患者。通过系统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心脏康复科主任吴志刚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控体重;低脂低盐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综合措施。
冠心病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不能单纯靠短期治疗就“根治”,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管理。
长期管理包括:规律服药、定期随访、监测血脂、血压、血糖水平,以及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对于有症状变化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重复冠脉造影评估病情变化。
这种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稳定动脉斑块,防止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风险。
现代心脏康复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疗”,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心脏康复科团队引进国际先进康复理念,通过多项手段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
• 运动评估与训练: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运动心肺测试、运动踏车等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 药物优化:根据最新指南和患者情况,制定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 营养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饮食建议,促进心脏健康
• 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心理健康
冠心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随访,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继续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我院心脏康复科主要从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早搏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规范诊疗。
科室常规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冠脉介入治疗是解决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方法,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临死亡或严重缺血的心肌,从而恢复心肌细胞功能。
这些技术大大降低患者因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改善了患者近远期预后,极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健康守护热线:7931102、7930646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