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膝盖正在“重生”中~
近日,我院骨科团队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生物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不仅帮助饱受膝关节疼痛折磨10余年的于大叔(化名)重新站立行走,更标志着医院在应对年轻、活动需求高患者的关节置换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广大膝关节疾病患者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的“二次手术”风险带来了新希望。
诊室里,50岁的于大叔(化名)双手紧紧按住严重变形的双膝,神情痛苦。“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别说走路,连站都站不稳,更别提下蹲了。”这十年间,无情的病痛一点点蚕食着他的生活质量和行动能力。
十年前,于大叔的右膝关节在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活动后疼痛。起初只是长时间行走或上下楼梯时稍有不适,尚能忍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日益加剧,严重干扰了他的日常生活。针灸、膏药、封闭注射…… 各种传统治疗方法他都尝试过,效果却如昙花一现,疼痛反复发作,右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
在家人陪伴下,于大叔来到日照市康复医院骨科专家门诊。尹绍猛教授接诊后,详细询问了病史并安排于大叔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判断其为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结构破坏严重,保守治疗已无法奏效,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恢复其关节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考虑到患者年龄和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需求,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更持久、更适合他的解决方案。”尹绍猛解释道。经过骨科团队严谨的术前评估和多学科讨论,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生物型(非骨水泥)膝关节置换技术。
手术当日,在尹主任的带领下,骨科团队凭借精湛技术和默契配合,成功为于大叔实施了这台意义非凡的生物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环。在骨科医护团队及驻科康复治疗师的精心护理及专业指导下,于大叔的恢复速度令人欣喜。术后第一天,他便在助行器的辅助下,于病房内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久违的笑容,重新绽放在他的脸上。“终于能站起来了,感觉太好了!”于大叔激动地说。
尹绍猛表示,这例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解除了患者当下的病痛,更在于为他的长远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对于5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的严重膝关节炎患者,我们不仅要解决“现在能走”的问题,更要考虑“未来几十年还能走得好”。生物型膝关节置换技术通过促进骨组织与假体的直接融合,大大提高了假体的长期稳定性,有效规避了骨水泥老化、松动带来的远期翻修风险,这是我们骨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体化、更具前瞻性治疗方案的体现。
此次院内首例生物型膝关节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医院骨科技术实力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证明。未来,骨科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致力于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长效的关节健康解决方案,守护患者的“膝”望人生。
骨科咨询电话:7991618

假体表面经3D打印技术形成200-600微米级仿生孔隙,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涂层,可诱导患者自体骨细胞长入假体孔隙,实现骨骼与假体的生物性融合,有效避免传统骨水泥可能出现的松动、下沉等问题,显著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采用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通过CT三维建模定制个体化截骨导板,实现±0.5mm级精准截骨。相较传统手术需大量磨削骨骼以适配骨水泥层,生物型系统可多保留15%-20%自体骨量,为未来可能的翻修手术预留宝贵骨储备。

生物固定方式无需等待骨水泥凝固,术后6小时即可在支具保护下开展步态训练。临床数据显示,患者术后3天自主行走距离较传统术式提升40%,关节活动度提前2周达到120°功能角度。
1.骨质条件良好者:尤其适用于年轻或活动量大的患者,因其能减少假体松动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2.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特别是骨质较好的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生物型假体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3.翻修手术需求者:生物型固定能降低翻修率,适合需进行膝关节置换翻修的患者。
4.避免骨水泥固定问题者:对骨水泥过敏或希望减少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如松动、感染)的患者,生物型假体是更优选择。
禁忌人群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活动性感染、神经肌肉疾病、严重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3.5)及骨骼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